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当前,食品药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食品安全工作的好坏,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将食品药品监管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通江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以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科学的理念、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务实的成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能力,统筹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不断提升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信任度、满意度。
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在近两年的两会,食品药品安全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在网络民意调查中,食品药品安全是排在前五位的热点问题。因此,要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倾听群众呼声,认真解决反映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完善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机制。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重点建立基本药物、生物制品、肉类、蔬菜、保健食品、乳制品等电子追溯系统。加大基本药物、中药饮片、国家通报药品、蔬菜、乳制品、肉制品等品种的监督抽样和快速检测,全面排查安全风险,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增加检查频次,加大抽查力度,消除监管真空和死角,达到解决小问题避免大事故,处理小典型维护大市场,消除小隐患保证大安全的目的。广泛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公众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围绕创新社会管理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大胆创新工作理念,用社会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探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努力构建并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列入绩效考核范畴,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健全、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把产业链转化为责任链,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完善投诉举报工作体系,加大投诉举报案件核查力度,使举报投诉工作真正成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当好监管工作的“参谋”和打击违法行为的“哨所”。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增强监管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日常监管中,推行网格化、格式化、痕迹化管理,明确包干网格区域和相应节点,做到片区清、人员明,主体清、状态明,责任清、任务明。把换证发证、药品分类管理、安全信用与诚信体系建设以及餐饮食品、药品示范创建工作有机结合。着力加强社会沟通,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业务交流,共同探索完善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机制。
围绕狠抓市场治理强化食品药品监管。落实“三抓五深化”(即抓源头、抓基层、抓主体;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深化技术监督支撑作用、深化法制知识宣传教育、深化农村边际市场监督、深化专项治理引领效果)的工作要求和“六定一包”(定区域、定事项、定人员、定时限、定目标、定奖惩,包无责任事故)的工作机制。突出以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基本药物、医疗器械、中药饮片、生物制品、非药品冒充药品、调味品、肉及肉制品、食品添加剂等为重点品种;以农村社区、城乡结合部、景点景区、学校及周边等为重点区域,以县级医疗机构、批发企业、私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县城大中型餐饮业、学校食堂、景点景区农家乐为重点对象。将食品药品监管的“桥头堡”建立到农村,将打击违法行为的“主战场”扩大到农村。加大基本药物、中药饮片、国家通报药品、蔬菜、乳制品、肉制品等品种的监督抽查力度。按照“三严一零”(严管、严查、严处,零容忍)的要求,与“打四黑除四害”专项工作有机结合,深入开展餐饮食品、药品风险隐患排查,做到“监管职责无缺位、监管区域无盲点、监管对象全覆盖、监管环节无断链”的无遗漏监管,查得出、盯得住、打得上,建立“黑名单”,深挖“潜规则,进一步加大打击惩处力度,坚决查处并公开曝光一批典型违法案件,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食品药品安全课题,通过依法科学监管,在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基础上,促进食品药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经营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夯实食品药品长治久安的产业基础。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落实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向社会曝光违法企业,净化市场发展环境。强化行政审批办理,提高行政许可办理质量和效率。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健全市场推出机制,充分运用生产经营标准、规范规定倒逼质量提升。
(转自2013年4月29日《巴中日报》02版,作者系通江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