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米仓山南麓,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总人口80.2万,辖49个乡镇,524个村,有残疾人60711人,占总人口的7.57%,其中,农村残疾人高达52211人,占残疾人总数的86%。如何做好这一庞大特殊群体的创业就业工作,成为摆在我县残疾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现状
县残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为抓手,民生工程为拳头,为残疾人谋幸福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一是加强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对500余名农村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盲人按摩、剪纸、美发、电脑、缝纫、厨艺培训等,输送78名盲人参加各级盲人按摩培训,并全部实现就业。对每个行政村扶持10户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发展生产,每户发放500元的生产资料。对全县18名农村残疾人种养殖致富带头人进行补助,每人补助资金2000元。扶持规模创业大户,每人补助扶持资金10000元。
二是加强残疾人创业就业保障金征收。县残联和财政、税务部门紧密配合,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残保金征收金额逐步扩大,由每年的几百万到突破上千万。
三是加强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对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后,对具有特殊技能和特长的都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技术能人信息库,利用自身家庭或一技之长,鼓励农村残疾人筹备资金个体开店,自己当老板,走致富之路,县残联并与所在乡村、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接,为他们个体开店,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并为部分残疾人争取贷款,使其成为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以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为工作平台,聘请专人负责全县的残疾人就业登记,沟通残疾人与各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系,管理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努力使未就业的残疾人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重点帮助。结合民生工程扶贫工作项目,采取专业合作社+残疾人家庭户形式,选择适合残疾人种、养殖业的特色项目,帮助21名农村残疾人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建立养殖场,确定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种养业、加工业。
二、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面临的困难
一是农村残疾人素质不高。残疾人由于自身的原因,能够实现创业就业的残疾人一般都是轻度残疾的残疾人,而重度残疾人由于行动、智力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创业,这就给这一主体实现创业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要,技能的缺乏和世俗的偏见,使更多的残疾人丧失了创业信心,即使有创业愿望,却不知道选择什么项目、怎么创业。
二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大。除了通过走访残疾人宣传政策和在农村办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及对一些自主创业的典型作了一些宣传外,还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深入化的宣传,导致很多残疾人对残疾人创业就业政策了解不足、认识不深。另外,教育残疾人在依法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上力度不够,在创业就业中遇到侵权现象,他们一般选择沉默应对。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许多农村残疾人想改变现状,每年到县残联来咨询就业创业的人数不少,但由于我县的资源贫乏,资金有限,对残疾人的创业就业资金和相关奖励扶持有限。不少创业残疾人的家境并不宽裕,虽然创业时已积蓄了一些资金,也具备了创业所需的一些知识,但对想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而筹集资金又有相当大的难度,想扩大生产经营更不容易,多数只能小规模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人创业的积极性。
四是服务体系不完善。按比例就业缺乏全国统一的刚性的法律规定。目前,除《残疾人保障法》原则性规定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要求外,具体的落实办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按比例就业难以落实到实处。就业市场建设滞后,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残疾人,不愿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和福利服务,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较少。在全县的公益性岗位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还不是很高。高端就业机会少,残疾人受到身体状况、信息渠道、传统观念的限制,选择渠道比较单一,选择面比较狭窄,即使自主创业也只能做简单、收入低的工作。
三、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创业就业保护促进政策,引导残疾人创业就业。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实行保护,是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认真执行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不断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规模。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动员用人单位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力度,对超比例安排就业的实行奖励,对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调动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寻找与残疾人相适应的创业项目和工种,最大限度的使更多残疾人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二是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帮助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健全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不断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基本满足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结合残疾人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建立残疾人人才库,搭建残疾人创业就业信息平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同时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为用人单位推荐符合用工要求的残疾人,指导用人单位为残疾人开发并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残疾人招聘活动,协助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强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的评估鉴定,针对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技能状况开展个性化服务,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帮助残疾人克服身心障碍,转变社会偏见,提高残疾人科学技术水平和就业层次。
三是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残疾人创业就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残疾人就业竞争能力。建立教育、培训和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创造条件。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中高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学历层次和水平。各级残联、教育、劳动、民政等部门以及各公共培训机构应密切配合,根据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市场用工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多方位、多领域的,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残疾人尽快脱离贫困。与此同时,建立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档案和信息库,把残疾人受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联系起来,将劳动部门劳务市场获得的供求信息与各级残疾人培训信息联网,随时掌握残疾人接受培训后的就业状况。
四是进一步激发创业潜能,鼓励农村残疾人创业。加强对残疾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对残疾人创业政策激励力度,鼓励和扶持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向农村创业残疾人的覆盖力度,多渠道拓宽农村残疾人创业的资金来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农村残疾人创业和就业。在残联发挥自身就业服务机构开展特色服务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农村残疾人就业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使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就业服务大局,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