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审美文化: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宝库_通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 > 概况信息 > 通江文艺

丝路审美文化: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宝库

2019-01-25 09:19 文字大小:

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中外交往的商贸之路,是各国政治交流的和平之路,是沿岸各国文化沟通的文明之路,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度间的审美交融之路。它是新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现实途径。

一、丝路审美文化博大精深既具有丰富多样性,也具有鲜明独特性

从当代的审美文化分类体系以及丝绸之路的文化互通史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丝路审美文化划分为物质审美文化、非物质活态审美文化、文学艺术审美文化、视觉图像审美文化、创意生产性审美文化等主要类别。当然,丝路作为一个多国度、多文化、多民族、多地域审美文化汇聚融合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地理空间,其包含的审美文化内容是极其复杂的。我们这里只能举出这几种对丝路发展史起到重要作用的类型。而要考察丝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我们就首先应当理解丝路本身的属性。“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能指符号,一方面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指代空间并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跨域互通始终是其本质属性,且这种互通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自其产生以来就对中外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虑到这一前提,以及审美文化自身的属性,我们可以将丝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归结为四个方面:其一,从内容构成层来看,丝路审美文化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它是在不同文化并存互渗、循环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二,从生产机制来看,“审美”和“互通”是其主要的生产机制,其中“审美”为文化“互通”制造需求,而“互通”则为“审美”消费制造条件。其三,从存在状态来看,丝路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系统,它既在共时层面与其他系统关联(如经济、科技、道德),又在历时层面对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审美文化产生影响。其四,从历史作用来看,丝路审美文化以“道”与“器”合一的态势,促进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在制度、精神、物质等多个层面之间的交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二、丝路审美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

 

丝路审美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思想之路。伴随着商贸往来,丝路沿线各国、各民族之间产生了大量的审美文化交流。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丝路的经贸价值要远远小于文化融合价值。在交通、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相比效率低下的贸易往来,丝路更像是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其沿线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它们之间相互借鉴、汇聚融合、互证共成、源远流长,在民族国家共同体和民心相通根基的建构中,曾经和正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民心相通”根本基础,而审美文化资源则因其直抵心灵、摇荡性情、润物无声和彰显“共通感”的审美属性成为了民心化通的津渡和场合,也是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元场域。总之,丝路审美文化是可供沿线各国共同开发和共享的文本。另外,随着审美文化消费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审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沟通、理解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背景下,以丝路审美文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无疑就具有了历史和现实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推动丝路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从历史上看,丝路审美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从现实来看,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丝路审美文化是可供当代多重消费的重要文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层面均可以发挥独特作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目标,想要在丝路政策、贸易、资金、民心、设施等一系列互联互通建设活动中不断完成,势必也离不开对丝路审美文化的重新梳理与激活,同时为构建新型全球化,建设基于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人类文明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已经得到我国的强力推动,且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积极响应,这样一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无疑对丝路审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三、文明互鉴,寻找各国各地丝路审美文化之间差异中的共通点

 

第一,做好丝路审美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梳理工作。只有通过阐释好过去,才能为未来提供方向。丝绸之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是沿线各国共同的文化记忆,不仅在历史上对它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时至今天,这些资源也依然持续发挥作用。因此,要推进丝路审美文化的中外互通就首先要厘清丝路存在哪些审美文化资源,哪些资源是通过中外互通形成的,以及历史演变中存在何种变化等问题。这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激活文化遗产以服务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

第二,探索丝路审美文化现代转化的路径。要激活古老的丝路审美文化遗产除了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梳理工作,还要探索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新加以利用,并重构其价值。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路径是多样的,而且与技术水平、消费取向、产业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管是以产业形式,还是以服务形式,不断革新思路,并在生产、运营、推广层面创新才是活化丝路文化遗产的关键。

第三,推动丝路审美文化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丝路审美文化要不断适应当代的审美品味和市场需求,就要改革其供给模式和内容。从目前的丝路审美文化发展来看,旅游、展览、节庆、艺术品等依然是丝路审美文化生产的主导形式。但在文化消费激烈变化的语境下,这种态势显然活力不够,急需结合新的生产方式和大众审美品味调整其内容供应。

第四,尽快搭建中外审美文化贸易平台。从当代审美文化构成来看,丝路审美文化是一个资源丰富但开发较少的地带,尽管存在各种遗产保护合作和旅游促进组织、机构等,但真正能服务于丝路审美文化贸易“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平台则少之又少,能扶持丝路审美文化创新发展的平台也不多。因此,全面、系统地平台建设就是亟待进行的。

第五,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维护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健康发展。尽管丝路审美文化的中外互通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价值,但实际的中外互通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丝路沿线各国国情并不同,一些国家要么长期存在政治不稳定情况,要么审美文化生产及运营上极不规范,各种问题频发;另一方面,丝路沿线各国的保障机制也并不完善。种种情况加速了实施这一工作的不稳定性。因此,必须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从资金、法律、制度等层面提供保障,着力提供一个良好的、规范的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环境。

摘自《元浦说文》

扫码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