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诺江镇坚持党建引领强基础补短板促发展
南街社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春长坪社区荣获“全省119先进集体”,谢家河坝社区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石岭村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级四好村”……所辖社区、村获得的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通江县诺江镇党委一班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夯实基础 建好27个基层“堡垒”
“王书记,我们村支书一天只知道打牌,村委会办公室的灰多厚,村上啥产业莫得,草都扯不到一把哟!”刚任诺江镇党委书记第一天,王心泉就接到城北村一位老党员反映的问题。
“阵地都没有,怎么服务群众?”一个大大的问号,让镇党委下定决心,积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先后新建了元顶、马岭等10个村级阵地,改建了石岭、亮垭等9个村级阵地,通过购买、划拨等方式解决了谢家河坝、西城等8个社区阵地。仅1年多时间,所有基层阵地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建设。阳望山村村民都说:“村办公室建起之后,干部做事有场所,党员学习有阵地,我们办事更方便。”
“支部要真正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要有一支干事创业的队伍。”诺江镇党委注重用制度管人,一手抓教育管理,一手抓整顿惩处,一连串铁的手腕,警醒了大部分基层干部,一批有文化、能干事、敢干事的青年人才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一批不干事、乱干事的干部被调整,全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持续高涨。
务实苦干 完成16万平方米拆迁任务
诺江镇是位于县城的一个镇,随着近年来城市框架的拉大,诺江镇征地拆迁的任务越来越多。
“公开透明,务实苦干,较真碰硬”,这就是诺江镇的拆迁“十二字方针”。一个镇党委班子成员包一个项目,既分点作业,又合力攻坚,既用好用活政策,又深入群众了解各自实情。如今诺江镇的每个班子成员都成了“拆迁专家”。
“依法征收、阳光拆迁”,创新实施“三个一”征拆机制,完成了壁州大道、环城南路、壁山森林公园等多处城市拆迁共计1800多户16万平方米,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并且实现了“零上访”。
拆迁这块“硬骨头”之所以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对诺江镇来说,是源于对信访工作的有力化解。开门接访、主动下访、疑案陪访、难案评访、定期回访,使“江山一品”“时代广场”等近100件历史遗留和老难信访问题逐步得到有效化解。
发展产业 铺就600公里脱贫致富路
“基层党员干部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只有多干实事,心里才觉得踏实。”诺江镇党委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着力强基础、补短板、促发展。
曾经的诺江镇,通村公路不足50公里,群众常感叹“灯下黑”。边争取项目、整合资金,边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招引外出成功人士反馈家乡……短短几年,全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600公里,村道路、产业路联网成线,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
路通了,还必须有产业。诺江镇以打造县城靓丽后花园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曾经的元顶村,一眼望得见城,但进城要绕半天。为了改善该村生产生活条件,镇党委一班人在该村建起100多户新居,引资发展起5000多亩花卉,修通5公里长、7.5米宽的油路,半年多时间打造出一片“元顶花海”。紧跟着,诺水、厍洪、赵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结合土地整理,争取林业支持,成规模建起上万亩核桃产业基地、蔬菜基地、黄牛养殖基地。新华村修通了20多公里乡村旅游环线,引进了七彩林业、大椿医养等,建起了现代农业体验馆。而今,新村落成,配套完善,产业兴旺,不到一年时间就打造出了集乡村旅游、医养康养、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新华田园”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截至目前,全镇已成功招引返乡创业人士123人,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70余个,带动吸纳就业8600人(贫困群众1300余人),发展核桃、魔芋等特色产业2万余亩,创建地方特色品牌10余个,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转自《巴中日报》2019年4月19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