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公布的19项重点任务中,有多项涉及文化方面,包括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其中,在第13项中明确,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彰显中国建筑文化特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用视觉音符奏响着文化与时代交融的乐章。它也是一面文化之镜,在上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中,勾勒出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标注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
不可否认的是,在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许多急于追赶发展的城市下意识地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把西方式的建筑空间设计当成主流语汇,传统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空间在建筑、城市设计及规划上的空间被不断压缩。于是不少人有了这样的感觉,中国的城市建筑越来越缺乏特色,越是大城市趋同化越严重。对此,千城一面的“城市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迫切需要在建筑设计领域树立文化自信,让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既能满足人们当代审美及实用之需,又能彰显文化传承。
彰显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色,不仅仅是少数建筑设计师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它建立于整个社会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上,秉承于对文脉延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文化发展的自信。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纳在其所着的《艺术哲学》中说过,“群众的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
建筑虽带有设计者浓厚的个人风格,但脱离不开整个社会的选择。回看我国古代的城市,建筑特色非常鲜明,除了古代礼制对不同建筑的等级划分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如方正、对称的城市和院落建筑设计与儒家中庸之道、“不重不威”的思想相一致,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的设计与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相匹配。此外,建筑的方位、布局和装饰等无不与人们所秉承的文化观念相统一,这构成了城市建筑的特色。
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曾就“特色”做过精彩的诠释:“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可见,要突出城市建筑的文化特色,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文化坚定自信的基础之上。而构筑在个别设计师奇思妙想基础上的设计或照搬国外流行设计,因不接传统文化及区域文化的“地气”,只有光怪陆离之感,而缺乏真正的特色。
文化需要交流互鉴,建筑文化也不例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需要对中西建筑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和思考,立足自我、互补共生、转换提升,但绝不是以洋为尊,迷失自我。对于城市建筑特色的打造,需要不断挖掘和彰显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把城市的当代文化特质和精神诠释而出,因为只有一座城市的文化永葆活力,建筑的设计方能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让城市建筑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摘自《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