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烟溪乡双平生态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黄浪——
大闸蟹、小龙虾即将迎来丰收 多一些特色产业政策支持
“水产养殖的关键在于防洪防旱,眼看雨季快到了,要确保养殖场的排水系统畅通。”这几天,通江县烟溪乡向家坪村双平生态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黄浪正组织园区工作人员对养殖场内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放眼望去,60多亩稻田一片接一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山里养大闸蟹,曾一度让当地村民感到不可思议。黄浪曾长期在上海、江苏一带务工,头脑机灵的他看到大闸蟹价格高、市场前景好,便萌生了返乡创业养殖大闸蟹的想法,但苦于不懂技术要领,对家乡水质土壤气候能否适宜大闸蟹生长等不了解,诸多因素让他一直未能付诸行动。
“后来家乡环境改善了,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加之多年打拼也存了些钱,我觉得创业时机已成熟,就回来开干了。”黄浪说,2016年,在外打拼20多年的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誓做大山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考水质、测气候、验土壤、学技术……整整四个多月时间,黄浪一直奔波于通江与江苏、上海之间。“用山泉水养殖大闸蟹,虽然个头小一些,但品质好。”通过考察及系列指标化验,专家给出的答案让黄浪喜出望外。他流转了村里10多亩土地,用水管将山泉水引到稻田,实现了稻田淡水养蟹,“稻+鱼+蟹”一水三收。“大闸蟹能清除稻田杂草,吃掉部分害虫,促进水稻生长;而稻田又为大闸蟹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促进大闸蟹生长。”黄浪介绍。
“只要质量好,不怕卖不出去。”黄浪坚信。在他的努力下,2017年中秋期间,首批大闸蟹喜获丰收,因品质好,在网上刚一推广就被抢购一空,当年实现产值10多万元。
2018年4月,黄浪又尝试流转同村9户贫困户50亩土地,成立通江县烟溪乡双平生态养殖家庭农场,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并在田里种植茭白套养小龙虾,成功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在村里建养殖基地,本就想着能带动村民增收。”黄浪鼓励村民养殖小龙虾,他曾给场里务工的贫困户算过一笔账:一户租5亩地,预计每亩收300斤小龙虾,按30元一斤市场价计,一年收入近5万元,还不算套种的茭白等价值。“现在正在建设繁育基地,发展种虾养殖,力争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黄浪介绍。
今年,黄浪的60多亩大闸蟹、小龙虾都将迎来大丰收,其中,大闸蟹产量预计3万只以上,综合产值将达100多万元。眼看丰收在即,黄浪心里乐滋滋的。他说:“创业的小成就离不开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希望今年大闸蟹、小龙虾的价格更理想,村民分得更多红利,同时,也盼望能得到一些特色产业方面的政策支持,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
记者观察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发展产业尤其要在“特”字上下功夫。黄浪之所以敢做大山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于他敏锐的市场嗅觉,在于他科学的产业规划部署。从10亩到60亩再逐步扩大规模,适当延伸产业链,他能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不贪大、不冒进,稳稳当当向前走,可以说,这是一个特色产业发展的样本。
市委书记罗增斌在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扎实抓好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坚持选准品种、做实基地、标准种植、产销衔接,实打实地把特色农业基地建好。要积极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把龙头企业抓在手上,见苗浇水,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不仅要靠业主的努力奋进,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助力,相关部门应不断强化特色农业发展保障,努力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干实事兴实业的人享受政策实惠。(转自《巴中日报》2019年04月2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