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_通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2016-08-31 信息来源: 规划师杂志 文字大小:

进入“十三五”时期,乡村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乡村转型入手,通过梳理传统乡村转型的模式与机制,以及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要求。

“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的机遇、挑战与要求

1.机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高位引领新农村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以来,农村地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中央、省和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重将不断加大,农村建设将得到各个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建设,以及村容村貌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进,势必能补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这块“短板”。

(2)乡村规划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重大研究领域。从只支持小城镇发展和规划的“十五”,到将乡村规划列入一个领域并得到支持的“十一五”,再到为乡村规划、公共服务和数据建设等提供大力研究经费支持的“十二五”,乡村规划得到了极大认可。国家对村镇研究的重视,为“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对乡村规划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挑战

(1)“半城市化”问题突显。进入新时期,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乡村人口开始脱离农业生产,大量涌入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形成“离土又离乡”的乡村城镇化现象。然而,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同时,乡村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被孤立和边缘化,“半城市化”问题严重影响着城乡一体化发展。

(2)乡土文化流失的严峻形势。过去在乡村发展中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将乡村作为单一的产业、居住或生态空间,忽视了乡村的多元价值。由此带来的乡村特色文化景观破坏、村庄消失和“乡愁”记忆丧失等问题,使得乡村空间逐渐分化、村落空间衰退,导致传统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修复和再利用形势严峻,乡村社会空间正经历着剧烈变动。

(3)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土地问题迫在眉睫。我国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在产权不明晰、征地制度补偿标准低和程序不合理等问题,土地资源未能进行有效配置。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无人管理,出现“空心村”和荒废土地等问题。

3.要求

(1)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乡村要发挥自身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村就业,从劳动结构和经济形态上实现工农一体化;加快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城市转变”,打破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人的城市化”。

(2)重视生态维护。“十三五”期间,乡村规划需本着“集约发展”的理念,通过划定乡村各类功能性空间,严格控制村庄建设规模,推动村庄用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本着“区域融合”的理念,加强村庄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功能板块的联系,融入区域生态网络的大格局中;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引导循环型工业、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等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产业体系;本着“低碳生活”的理念,完善乡村沼气工程、污水净化系统的建设,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绿道”,将乡村整合进区域休闲网络,整合配置城乡公交网和乡村公共设施。

(3)重视农业转型。在乡村规划中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根据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构建“三产联动”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一方面,发展多样化、有特色、结合旅游业消费的农业形式,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与电商物流、个性消费等第三产业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提高乡村在“流空间”中的可达性,提升村庄产业的辐射影响力;同时,发展体现绿色健康的乡村服务业,如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展贸、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等。

(4)重视乡村文化。在乡村规划中,应本着历史传承的原则开展风貌规划与建设,加强乡村历史建筑保护,体现地方文化魅力;对乡村地区推行特色资源普查工作,加强对乡土景观环境的动态监测和分类保护,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景观功能与形态;挖掘和传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将传统技艺手工、民风民俗、特色建筑有机渗透到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并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

“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变革模式与规划应对策略

1.主动型“就地城镇化”模式

“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分为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前者主要是一种内源性的城镇化,是村民自主自愿地探索和推进的城镇化。而被动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一种外源性的城镇化,是由外力进行强推的城镇化,最典型的是大规模征地拆迁,“圈地造城”,往往因没有村民的参与,而得不到村民认可,甚至出现心理上的抵触行为。因此,必须从被动城镇化向主动城镇化转变。通过乡村规划推进主动型“就地城镇化”,促进农业的兼业化和职业化经营,逐渐使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让进城农民共享城市文明,提高收入和确保家庭团聚;使在乡者愿意为土地耕种倾注心力,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收益;提高全民对农村和农业的认同感,改造传统农业,再造“乡土中国”。

2.规划应对策略

(1)产业先行,提供充足的就业平台

“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要重视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将乡村产业融入城市网络格局中,通过与城市建立合作关系,享受资源优势,克服生产要素资源及服务业等方面的不足,在区域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其次,加强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加快产业内部优化,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重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

(2)设施保障,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在“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中,应该重视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投资,发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导作用,将市场机制进一步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基础设施的产业化,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随着户籍制度以及农地流转机制的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逐渐成为缓解城乡差距、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重要突破点。对于大都市边缘区的乡镇,尽量避免由于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公共服务配套的盲区与缺项地区,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乡村复兴,维育乡土特色与文化

“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不仅应强调乡村空间的美化、乡村用地的集约,更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建设思维,强调多元转型。同时,还需着力化解乡村发展矛盾、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挖掘乡村内涵和塑造乡村特色,使乡村真正成为与城市相得益彰的靓丽空间

扫码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