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于“第一书记”的光荣称号
——记通江县烟溪乡罗张窝村文琼二三事
文琼,人如其名,文静甜美,含蓄内敛。在农村长大的她,见惯了“一把汗水一把雨”的场景,懂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改变家乡贫穷落实的面貌成为她心中不变的理想。在脱贫攻坚吹响号角的时候,文琼放弃机关工作,到通江县烟溪乡罗张窝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带领大家脱贫奔康。
扎根农村 让青春更美丽
2015年,在通江县住建局工作的文琼选择到罗张窝村担任第一书记。刚“上任”时,有村民问她:“你一个女娃娃来这么艰苦的地方受得了吗?”“你舍得放弃机关工作去农村吗?”……
“我一定用最真诚的心、最大的力量来帮助大家,请你们相信我!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给大家看。”在村里召开的第一次村民大会上,文琼言辞简短,却铿锵有力。
为摸透村情,她每天都与村里的干部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村社院坝,与老百姓交心谈心。一个多月后,村里的群众渐渐对她有了好感。
勤奋肯干 让梦想照进现实
既然决定回到农村,就要实实在在、勤勤恳恳地干出点成绩。但怎么干,从哪里干起,文琼一时理不清头绪。
一个村没有办公阵地,怎么凝聚民心?文琼把建好村级阵地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经过多方努力,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村“两委”办公阵地,实现了办公有阵地、活动有场所的愿景。
要致富先修路。罗张窝村仅有一座漫水小桥与外界相通,遇到大雨天,该村便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出行难成为制约罗张窝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文琼积极向乡党委政府及县扶贫、交通、水利等部门汇报争取支持,先后完成了4.5公里的村道路硬化、新建5.5公里联网道路……
仅仅建设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够,为村民找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才是关键。文琼充分利用村里发展产业较好的自然条件,结合省委组织部实施的“党员精准脱贫示范工程”,采取“村党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核桃等产业。目前,已新建产业基地3个,成立专合社3个,新建核桃示范园3000余亩、食用菌650亩、中药材400亩。
真情帮扶 让群众看到希望
贫困户稳定脱贫,既要有人引导,更要有人带动。针对贫困户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文琼制定了“一户一册”扶贫规划。在她的协调下,县住建局机关党支部、非公企业“两新”组织通江县欣力物业公司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局机关党员干部、欣力物业公司股东与罗张窝村贫困户以“1+1、1+N”的帮扶形式结对认亲。
文琼联系的贫困户张天喜双目失明,上有80多岁的母亲,下有13岁的儿子面临失学,妻子在几年前就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全家生计全靠种点庄稼,住房也是破败危旧,家庭处于极度困难。一次,文琼去探望时,张天喜正背着半背篓谷子,在老母亲的搀扶下,战战兢兢地走向院坝。由于眼睛看不见、体力差,半背篓谷子大部分倒在了稀泥里。见此场景,文琼当时就暗下决心,必须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修缮好危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文琼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危旧房改造资金300余万元,启动全村18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村里的所有贫困户都从中受益。除此之外,她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买些食品、衣物、生活用品给贫困群众送去……
转眼间,驻村的日子已经三年有余,罗张窝村变了。文琼坚信,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贫困群众脱了贫、致了富,自己才无愧于“第一书记”这一光荣称号。(转自《巴中日报》2019年3月1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