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基础分类/动态/工作动态 |
索 引 号:0060/2019-00042 |
主题分类:动态\ |
发布机构:通江县澌波乡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2019-03-21 |
文 号: |
关 键 词:乡村振兴 |
|
产业扶贫对路子 村民增收有底气 |
|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稳定增收的长远之计。 为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近年来,我市创新探索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脱贫攻坚“五带”模式,把困难群众纳入产业链条,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通过发展“五园经济”带动,破解贫困家庭经营增收难题;扶持合作经营带动,破解贫困户分散经营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难题;提升“一村一品”带动,破解贫困村主导产业缺乏难题;培育新型集体经济带动,破解贫困村村级经济实力薄弱难题;狠抓能力提升带动,破解贫困劳动力技能缺乏难题。 样本一 村里产业兴 村民腰包鼓 地点:平昌县六门乡五马村 因地制宜做实产业,平昌县六门乡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和基础。同时延伸发展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长效增收。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六门乡五马村道路、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该村深入实施产业园区扶贫战略,引进业主8家,成立专业合作社5个;规模种植青花椒1100亩,脆李、柑橘650亩,栀子、黄精中药材600亩;建立野猪养殖基地1个,发展水产养殖200亩。 “村里有了主导产业,村民增收就有了门路。”五马村村支书丁安甫介绍,目前全村依托主导产业发展“五小经济”园20个,带动74户256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随着省道S304线与平昌县金宝新区旅游环线贯穿其境,五马村依托产业和辖内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目前已初具规模,即将打造成为县城休闲娱乐“后花园”。 样本二 发展“五园经济” 拓宽增收门路 地点: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 有着“川东北枳壳之乡”的通江县青浴乡,将枳壳作为全乡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栽种面积达一万余亩。同时,养殖土猪和种植林下药材,让全乡群众有了稳定的致富增收产业。 门前有菜园、屋后有果园、套种建药园、突出特色养殖园、联户建加工园,青浴乡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利用房前屋后土地、林地、水塘等闲置资源,发展“五园经济”,破解贫困户家庭经营增收难题。2018年,全乡套种灯笼椒2000亩,栽种大蒜1200亩,养殖小家禽30000只,利用闲置山平塘养鱼120000尾,栽植茯苓、决明子等中药材800亩,庭院经济人均增收600余元。 阳春三月,青峪乡文昌村里,村民忙着在房前屋后的空置土地上种植枳壳、花椒等经济作物。53岁的张层洪是贫困户,儿子肢体残疾,儿媳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老伴身体也不好,生活困难。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在自家闲置的3亩多土地上发展起“五园经济”,空了还去产业园务工,一年下来也有近5000元的收入。 样本三 有了一技之长 脱贫更有信心 地点:恩阳区观音井镇细垭村 为了提升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技能,我市深入落实帮扶政策,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农技员下基层、开展贫困家庭技能培训等,破解贫困户缺技术的难题,帮助早日实现脱贫增收。 家住恩阳区观音井镇细垭村的贫困户谢强图,在村两委和帮扶干部的鼓励下,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建起了家庭农场。在镇兽医站技术员的技术指导下,种植优质粮油,生态养殖生猪、山羊、鸡鸭等畜禽,已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如今,谢强图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在自家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他还积极向其他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家庭养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