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江县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不松懈,努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10元,7120户22162人实现脱贫。
一、把准“四个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为重点,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一是着力生态支撑绿色崛起。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45.8万亩,森林面积达3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5%,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区65万亩。建成3A、4A景区3个,建成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2个。认证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38个,创建通江银耳、罗村茶叶、巴山土猪、空山马铃薯、空山核桃等一批优质品牌,通江银耳品牌价值8.75亿元。二是着力生产方式转变。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加强科技推广和农民技能培训,推动农业由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加强品种研发,科研院所在我县建立科研基地19个,获得国家、省级科研成果9项,培育农业新品种55个。实施农民各类培训30万人次,实现村村有产业带头人。三是是着力经营方式转变。建立和落实扶持、奖励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发展农民专合社496个,家庭农场158个,专业大户1200余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三是着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面向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强化资源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食用菌、茶药、干果、生态养殖“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食用菌种5.2亿袋,茶园30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核桃基地40万亩,林下经济基地30万亩,水产养殖带5万亩,年出栏生猪98万头、肉牛7.1万头、羊24.5万只、家禽313万只,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80亿元。
二、坚持“四个强化”,压实脱贫攻坚责任,促进农民增收。坚持用好政策、整合资源、合力攻坚,破解脱贫奔康瓶颈。一是强化首位保障,增加财政投入。坚持党政主责,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万名干部进村、精准扶贫到户”,层层压实责任,聚全县之力推进落实。县级新增财力6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多亿元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滴灌”,把资金投向最贫困、最需要的地方;实行集中投入,推进连片开发和“1+6扶贫工程”,建设一片脱贫一片;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把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股权量化到贫困户,资金变股金,能分红、有收益。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加大信贷投入。抢抓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机遇,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撬动银行贷款20多亿元。建立扶贫贷款担保等专项基金5000万元,为贫困村设立10—20万元村级发展资金,降低信贷风险,解决“贷款难”。探索“5+1”扶贫助农增收模式,金融机构综合评定授信指标,政府分类给予贴息,保险提供种养特惠,龙头企业支持技术和服务,解决“贷款贵”。强化贷后服务,帮助群众管好钱、用好钱,解决“用得好”。三是强化内生动力,激发群众投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结对帮扶、定向扶持、换工互助、抱团发展,变“户自为战”为“协同作战”。着力推进农村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变“静态资源”为“流动资本”,增强群众脱贫攻坚能力。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实现劳务收入70亿元。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林地55万亩,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近10亿元,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大规模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项目,实现收益18.7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引导农民将存款10亿元投向产业,兴办实体。四是强化合力攻坚,吸引社会投入。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发挥能人带动,回引回乡创业人士850多人,累计投资达1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万以上。推动扶贫工程项目化、民营化、市场化,建立激励机制,放宽准入条件,采取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3亿多元。建立扶贫开发协会,积极开展“扶贫助学”“圆梦832”等公益爱心活动,每年募集各类社会捐助1亿元以上。
三、注重“四个突出”,扎实推进新村建设,促进农村繁荣。落实“四好”要求,实施“五大行动”,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8个,“六个盘活”机制受到省委肯定。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把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村组道路、宽带入户、文化教育医疗、特色产业建设等单项规划统筹到幸福美丽新村规划上来,实现各项规划同域、同步。二是突出项目统筹。创新项目整合机制,实现各类项目实施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同步。2015年建成中心村5个、巴山新居聚居点70个,新增农村廉租房43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2万户,新建硬化村组道路112公里,解决安全饮水4.5万人,实施农村电网改造68个村、宽带入户89个村。三是突出业态培育。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建成13个代耕代种代收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增农产品直销网点14个。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22个。实施“互联网+农业”,新增特色网店100家,电商示范村20个。四是突出基层治理。选派157名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政指导、村民自主,制订村规民约,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主题教育,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乡村法治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