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自“四好村”活动创建以来,坚持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为基础,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村民素养为抓手,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方向,积极探索富有通江特色的“四好村”建设新路子。2016年全县已建成21个省级“四好村”,34个市级“四好村”,107个县级“四好村”。2017年我县将继续按照“住上好房、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要求,创建省级“四好村”89个,市级“四好村” 132个(含省级),县级“四好村”143个(含省、市级),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一、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载体,全面提升居住环境。在突出巴山农耕文化、地域风貌等元素的基础上,将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为发展方向,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廉租房和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居住环境。一是高标准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对可以修缮加固的危旧房,引导农户修缮加固,按照相关政策给予适当补助;对不能修缮加固的危房,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引导农户采取统一规划、农户自建等方式,拆旧建新,2017年计划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5000户。二是多举措加快农村廉租房建设。对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建不起、改不起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帮扶,通过改、租、调、购等多种方式,建设面积在40—60平方米的廉租房427套、棚户区改造3000户。三是因地制宜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坚持靠县城、靠集镇、靠产业园区或产业带规划建设安置区的“三靠”搬迁安置原则,通过进县城、进场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办法,将设施配套艰难区、地质灾害频发区、重点工程建设区等“四区”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6人以上的贫困户不得超过150平方米的要求,今年搬迁人口18750人。
二、以增强村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坚持以助农增收为核心,以配套完善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支撑,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一是要实现规模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夯实农民增收致富底部基础。按照“‘四好村’创建+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思路,围绕“两带三廊”发展食用菌、干果、茶药、生态种养业四大主导产业,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0余万亩,通过农超对接、合作社+加工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力争达120亿元以上。2017年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50个,建立农村特色网点50家,电商示范村20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接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验收,新增“三品一标”10个以上。二是要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利用建设革命老区的契机,大力实施路网、水网、电网、宽带、能源“五网”融合工程。建设通村通畅工程公里124;建设23个场镇供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点253个,计划解决20余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解决无电视户120户以上,光纤、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三是要实现公共服务配套向城乡均等化转变,完善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完善配套,每村建卫生室、文化室、便民服务点等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龄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与城镇并轨,进一步缩小城镇差距,初步实现城镇一体化。
三、以提高村民素质为根本,不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依托深厚的红军文化底蕴,传承数千年的宗祠文化,挖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农民夜校、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多种平台,不断提升村民素质。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村民素质教育。广泛利用村委会宣传活动阵地,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场所,以“农民夜校”为平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诚信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二是坚持民俗民风引导,推进农村文明习惯教育。在全县范围内将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乡风进农家”主题活动。重点针对村民酒席滥办、脏话滥说、圈舍滥搭、农田滥弃,垃圾乱堆、废水乱排、礼花乱放、物品乱摆的“四滥四乱”习惯,加快村规民约建设,指导群众自管自治。三是坚持道德文化实践活动宣传,提升农村文明水平。我们继续坚持农村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同步推进,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人员,健全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现代文明向农村渗透。挖掘整理,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镇贤文化,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精准扶贫专场文艺演出,培养一批像冯霖、王习儒、陈诗仁等基层道德模范。
四、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途径,大力培育文明新风。坚持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扎实开展“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四美活动,大力培育文明新风。一是狠抓农村环境治理,创舒适宜居家园。按照“摆顺、扫干净”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要求,着力实施卫生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美化的“三化”达标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卫设施建设。以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和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将环境治理落实到美丽镇村建设的全过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二是狠抓文明活动开展,创先进典型示范。结合农村实际,坚持“群众创、群众评、群众选”的原则,按照创评标准、申报、评议、挂牌到户,创评标准、评议结果、星级标牌上墙的“四到户三上墙”要求,以社为单位,选出文明人、选好文明户,并分级组织评选表彰。三是狠抓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创社会和谐风气。积极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利用好通江爱心社、通江义工协会等20余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深入农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向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