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培育一个龙头、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通江县积极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单元、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体系,持续有力带动山区群众脱贫增收。
育主体强龙头,提升带动能力。充分利用农业企业联结市场和农业的优势,把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先后制定出台了《通江县投资鼓励办法》《通江县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通江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坚持扶优扶强,加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扶持力度,对当年流转土地300亩及以上用于发展特色产业的经营主体,按每年300元/亩给予土地流转费补助;对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省级农业经营主体给予20万、10万一次性奖励;对在新三板上成功挂牌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成立通江县现代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积极与四川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注入2000万元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将撬动社会工商资本20亿元进入农村市场,并对贷款企业给予3%的贷款贴息,最高贴息每个每年可达200万元,2017年已发放贷款8亿元,有效破解了经营主体资金瓶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0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9家),家庭农场395个,各类专业大户1200余户,带动农户49467户,占全县农户的21.7%,实现收入3.58亿元。
建基地培产业,强化示范引领。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基地的标准化管理示范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核心基地重点在种苗质量、种养标准、技术服务、旅游观光等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围绕特色产业布局规划,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要求,统筹交通、水务、国土、扶贫等各类涉农项目,基本形成配套完善的水网、路网、电网,让经营主体能将有限的资金花在产业发展“刀刃”上。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林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规模发展。裕德源公司按照“统一粉料、统一装袋、统一灭菌,分散接种、分散上架、分散管理”的“三统三分”模式,组建食用菌生产专业基地和食用菌发展协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诺水河镇、陈河乡等地的7个村1345户5393人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训转移劳动力440多人,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全县新建食用菌基地6.2万亩、茶叶基地23.5万亩、干果基地43万亩、生态养殖基地10万亩、中药材基地8万亩、果蔬基地15万亩、各类林下经济10万亩。
盘资源联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股份制经营模式,着力盘活土地、山林、房屋、集体资产等各类资源,给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和收益权。基本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颁证率达到100%,累计流转土地13.37万亩、林地64.12万亩。火炬镇苟家坝村创新股权量化、收益扶贫,按照“清产核资、股权量化、委托管理、保底分红、监督管理”的步骤,把资金变成股金、把农民变股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分配方案,确定每股500元,由四川犁夫牧业公司占40000股、村集体占5000股。按照“6:3:1”,2016年分红20万,贫困户按每股360元共分得12万元,非贫困户按每股37余元共分得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巴山牧业公司创新“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联动扶贫模式,由政府规划精准扶贫产业布局,精准选择养殖区域和养殖户;公司提供合格仔猪、饲料,组织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按每斤12元保底回收毛猪;中国工商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按每户6头(或每人2头)的标准给予500元/头猪苗的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按每头21元保费最高保2100元为养殖户办理生猪保险;贫困户以生猪入股,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大户以圈舍成本入股,销售收入扣除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后按股分红,平均每头生猪可获得500—800元的纯收入。2017年,该公司向全县35个贫困村3200余户精准贫困户发放仔猪2万余头,户均纯利润达3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