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通江县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省委1号文件对“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章进行了具体部署。近年来,通江县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化’ 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实践,不断优化服务,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一、推动“四转”,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
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江县努力推动“四转”,着力提升农业经营者素质,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农业发展,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力。
农民提升转型。依托“科技促进年”活动,大力开展“科技三大行动、阳光工程”,推广“四新”示范,以集中办班、函授、集训、轮训、大篷车流动培训等为载体,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互动相结合、让农民出“试卷”专家来“答题”等教学模式,结合网络教学、音频视频材料等现代科教手段,让农民学到最想学、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全县培训新型农民29.6万人次,其中取得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书2.6万人,成为农民种养殖大户2342户,带动农户12万人。火炬镇农民赵阳初从2007年开始种植猕猴桃20余亩,经过两年努力,对猕猴桃种植技术、管护办法、育种方式、采摘运输技巧全面掌握,成了当地“土专家”,成立了“通江县三套车生态专业合作社”。按照花园式园区发展猕猴桃1000亩,他从提供信息、种子种苗、技术辅导入手,逐步扩大服务领域,积极为农户提供加工、贮运、销售和原材料采购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纳社员88户,成功申请拥有了2枚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盆”产品商标。
企业发展转业。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以工扶农、以工建农、以工改农”的发展战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和要求,先后制定了《通江县投资鼓励办法(试行)》(通委办〔2011〕28号)、《通江县关于印发<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通委办〔2010〕14号)等规范性文件,鼓励非农企业转业投入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共引进和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30家。四川泸州华泰劳务公司负责人李香泽一直在北京从事房地产开发,随着国家房价调控政策出台,地方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当地投资环境较好,且能带动当地父老乡亲致富,于2012年回乡成立了通江县宏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实行定单收购,带领当地30余户开发了渔业养殖850亩,同时从事藕及蔬菜、中药材、油料、园艺作物、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种植,配套休闲、娱乐观光一体化服务,发展态势良好。
学生就业转向。为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壮大新型主体队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近几年连续4次制定了《通江县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退返大学期间学杂费、代偿借贷学费,降低创业注资标准等办法,先后有30余名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就业。来自辽宁的黄福堂带领和动员12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广纳镇金堂村二、三组组建通江县广纳镇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占地300余亩,以发展养殖土鸡、野鸭为主的农业示范园,拥有1个土鸡孵化中心、2个土鸡养殖基地、2个野鸡养殖基地和1个黑鸡养殖基地,并通过积极引进个体工商户3家,吸纳失业人员33人,实现年销售收入325万元。沙溪籍大学生侯润大学毕业后就在沙溪镇柳枝坪村投资50万元养殖巴山土鸡1万余只。
专家服务转身。为支持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统筹城乡,通江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20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对接项目23个,许多专家(科技人员)将主课堂从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园区,进行实践指导。通江县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养猪研究所等院、所紧密合作,组建专家团队,成立青峪猪产业化开发研究中心,实现青峪猪品种纯繁、扩繁、基因系谱、风味开发、疾病防控等“官、产、学、研、销”大联动。空山乡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聘请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薯类作物研究室主任、四川省马铃薯良种扩繁岗位专家桑有顺为顾问,聘请了县内外中高级技术人员5名,按照品牌统一、布局统一、技术统训、物资统供、病虫统防、产品统销、分户生产“六统一分”生产经营模式,打造了“川东北马铃薯脱毒种源薯生产基地”。
二、促进“五带”,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绩效提升
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不断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绩效,实现了产业、品牌、新居、基础、增收“五个”方面带动。
带动产业发展。立足园区、扩张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方式,连片推进特色农业大发展。罗村茶业建核心基地3000亩,带动发展2万亩,全县茶叶达13.6万亩;山霸王公司建食用菌基地2000亩,带动7个乡镇发展食用菌3万亩、近2000户致富;空山马铃薯合作社依托科研所发展种源基地2万亩,带到全县发展商品薯23万亩;巴山牧业建成1个原种场、5个扩繁场、3个放养场、1个屠宰厂,通过提供仔猪、回收商品猪,带动周边农户560多户;依托水产科技园,带动春在、铁佛、双泉等8个乡镇发展水产养殖5万亩。
带动品牌创建。加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扶持力度,实行“保姆式”服务,实施品牌战略。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荣获国家级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 “山霸王”公司把品牌创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研发了银耳酒、银耳饮品、银耳降脂胶囊等有机食品;引进罗村、翰林、康梦等加工企业,扩大茶叶精深加工规模。目前,“天岗银芽”、“天岗云雾”、“翰林毛尖”获“四川省首届茶博会金奖”,“罗村茗眉”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罗村茶业独家代表巴中市参加2012年“全国首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活动,获得西南片区银奖;“罗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保护产品。目前,全县83万亩耕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个面积2025亩,认证有机食品2个,认证绿色食品4个品种种植面积6200亩。建绿色防控示范区65万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推广农业新技术5项,推广面积45万亩;新品种55个,种植面积35万亩,建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示范乡镇5个,示范面积17万亩,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15万亩,实现亩增粮食产量10%以上。
带动基础改善。通江始终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始终把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重要抓手,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通过土地整理、小农水等涉农项目,累计修建产业道路和耕作道530公里;新(改)渠堰430公里,整治病险水库25座、山坪塘152座,实现全县新增蓄水916万立方米,新增灌面20万亩,农田有效灌面达95%以上;推广各类农业机械2905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1.4万千瓦,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26.3%,累计实现机耕30万亩,节约劳动力100万个,降低劳动成本8000万元以上;新建提灌设施30处41万千瓦,有效灌溉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带动新居建设。按照“新居围着产业建,产业随着新居转”的理念,采取“大户带动产业,产业促进新村”的模式,建成产村相融聚居点74个,有序推进了巴山新居建设,实现了产村相融互动发展。干果种植大户钱顺龙在铁溪镇赤坪山流转土地1.2万亩,用土地入股的20余户农户,主动搬到山下聚居,政府未投入一分钱就建成了聚居点;猕猴桃种植大户赵阳初在空山龙池村发展“三套车”生态农业,周边40多户农户自发到稻子梁修建聚居点,并发展猕猴桃500亩。
带动增收致富。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使企业盈利、农户增收。战成农业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和市场信息,带动农户发展露地蔬菜4万亩,种植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秦巴春茶叶协会通过提供种苗、肥料、技术,奖励摩托车等办法,带动茶农1500户,发展茶园7000亩,实现人均增收3600元;9个国有林场80多户职工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利用林区资源种植大黄等药材5000余亩,户均纯收入5万元,实现了“护好一片林,养活一家人”。
三、创新“三制”,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环境提升
为全力营造有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环境,通江在积极实践探索的同时,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管理中的困难及问题,努力创新土地流转、科技服务、政策支持三大机制。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障碍。为此,通江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15万亩、林地42万亩。
(二)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实施意见》(通府办函〔2010〕195号),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制度,县委政府把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纳入年度目标,把责任分解量化到人,并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建立了通江银耳科研所、马铃薯科研所等4家科研机构,做到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专门负责县内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攻关,负责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及转化奖励制度,财政预算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成果及转化成果给予奖励。
(三)创新政策支持机制。专门出台了《通江县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通江县关于加强扶持农村专合组织及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进行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落实了部门在产业规划、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帮扶责任,切实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关注和推进。
通过以上措施,通江县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共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国家级示范专合组织1家、省级示范专合组织6家、市级示范专合组织36家;发展各类专业大户3254户,建立各类网络营销网点3000多个,带动农户49467户,占总农户的21.74%。
(转载于中共通江县委《调研与决策》2013年第11期、作者系中共通江县委办副主任,县委农工委、县统筹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