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六个一”助推脱贫攻坚 ——通江县青浴乡在脱贫攻坚中的探索与实践 _通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调查研究

围绕“六个一”助推脱贫攻坚 ——通江县青浴乡在脱贫攻坚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10 17:04 信息来源: 马通 袁大坤 文字大小:

今年来,青浴乡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坚持“扶贫”与“扶智”深度融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围绕“六个一”,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思想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积极推行“一村一业一基地一大户一专合社”的产业扶贫模式,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扶贫全覆盖和落地落实,极大地提高了脱贫攻坚工作实效。

一、实施“一万亩枳壳”种植工程,打造川东北“枳壳之乡”新品牌

一是立足现状抓规划,着眼长远树品牌。乡党委、政府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摸清了青浴乡老百姓有种植枳壳的习惯且有较大的数量,经统计,全乡目前共有种植10年以上的枳壳树6万株以上。今年,乡党委、政府把本乡产出的枳壳送往药性分析中心,得出了本乡枳壳品质极佳的结果。经过多方论证,决定把种植枳壳作为青浴乡脱贫奔康的长效支柱产业来培育。于是,“一万亩枳壳”种植工程的规划应运而生,并以相对集中的九村为核心,辐射发展六、七、八、十村,形成枳壳产业园区。同时,以乡政府名义下发了相关指导意见,通过招商引资,与广东省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四川通江千方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创川东北药材基地“枳壳之乡”帮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投资方投资5000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在青浴乡打造1万亩枳壳种植基地。

二是科学管护稳增长,强化效益增信心。为提高群众种植枳壳的热情和信心,乡党委、政府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除了常规的除草除杂管护之外,还培训了嫁接、育苗,科学施肥、疏花护果等知识。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今年的枳壳初见成效,平均每株成树收益300元左右,单价由过去的2元每公斤提高到4.2元每公斤,今年全乡枳壳产量达300吨,并且有36户贫困户靠卖枳壳实现了脱贫。枳壳树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并且为全乡枳壳的种植提供了高收益和长效增收的现实依据。

三是积极增种幼苗,强点扩面成规模。通过指导实施“一万亩枳壳”种植工程,在乡村干部宣传引导下,在今年尝到了甜头的群众带动下,全乡群众种植枳壳的积极性高涨,全乡的公路两旁,房前屋后,坡上坡下都种上了枳壳,今年新植枳壳树已达5万余株。不仅九村村民种植枳壳的自觉性得到了强化,全乡群众均闻风而动,形成自发种植的空前热情。在乡党委、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枳壳种植在九村实现了整村推进的格局,实现了重点打造的第一步,并为全乡种植形成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本乡成功人士回乡创办了“金地洋”专业合作社,农户自愿入股达138户、入股金额500万元以上,正在申请入股农户近200户,预计该专业合作社承建和管理的枳壳产业基地年产枳壳可达100吨,带动3700余户群众发家致富。并为打造“川东北枳壳之乡”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主动创设平台,强化宣传塑品牌。吸引主流媒体进行专项报道,扩大影响力。通过挂牌“绘画基地”,进行复合式发展。举办枳壳采摘节,进一步提高青浴枳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申报“川东北枳壳之乡”,提高青浴枳壳的话语权和市场主导地位。

二、实施“一万头青浴猪”养殖工程,做强“青浴土猪”传统品牌

一是专合引领,突出规模化效应。“专合社+农户+金融扶贫”,参与度和养殖量创新高。用好用活“青浴猪”知名品牌效应,打好“绿色”牌。文昌村率先建成“峪生养殖”农业合作社,改建养猪场1个,养殖青浴猪230头,吸纳15户贫困户利用产业发展周转金、扶贫小额款入社入股分红。今年8月,文昌村15户贫困户采取“借猪还猪”的方式,每户已从专业合作社分到2000-4000元不等的收益。帮扶单位助力,集体经济上位。引导帮扶单位——巴中市商务局补助文昌村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峪生养殖农业合作社,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瓶颈问题,现已从该专业合作社分到红利2万元,刷新了文昌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历史。与此同时,凯模公司建设的1000头青浴猪繁育场,圈舍施工已接近尾声,今年底将竣工投入使用。目前,全乡已有青浴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3个,通过青浴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的“借猪还猪”模式,确保每名贫困户都“领养”了一头青浴猪,能够帮助每个贫困户增收3000元。

二是农户散养,展现地域传统效应。针对单家独户青饲料多的现状,乡政府要求,全乡村干部带头养8至10头青浴猪、群众养殖5头以上青浴猪,安排部署乡脱贫办在全乡牵头培育发展养殖500头青浴猪以上的大户5户。逐步形成传统养殖和专业养殖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格局。

三是举办节日,凸显民俗文化特色。为展现百姓致富奔康的勤劳品质和弘扬传统文化,乡党委、政府还计划通过举办青浴猪年猪节、庖汤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逐步形成青浴猪养殖的地域优势和集聚效应,凸显“青浴猪”“正宗产地”和“传统品牌”的产品优势。

三、实施“一万亩中药材”种植工程,推进“绿色银行”增量扩容

一是创新模式,推进种植规模化。立足青浴乡幅员辽阔,全乡常年8000多人在外务工,大量土地闲置荒芜。青浴乡紧紧围绕“产业兴乡,生态富乡,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专业公司,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贫困户”的模式,目前已种植中药材决明子5000亩、柴胡450亩、天蓝星500亩、茯苓500亩,已建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中药材种植农场主2家。通过专合组织的带动,全乡贫困户,都在自家的大田大地,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至少新栽1亩中药材,专合社提供技术和日常管理指导,合作社成员各自领种1亩中药材,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分红,让全乡所有贫困户每户都有1亩中药材“养老地”和“聚宝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是回引人才,推动种植专业化。回引成功人士。利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召开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恳谈会”,既展现了乡党委、政府的热情服务态度,又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充实和强化乡村发展的实力和内生动力。招引专业人才。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人才基金,为招引专业人才提供经济保证,特别是产业发展初期,填补收入“真空”阶段。并为科学发展中药材提供研究经费。

三是配套发展,诠释美丽新村内涵。全乡中药材种植围绕“新农村”建设展开。房前屋后种果蔬,体现农村本来的风貌。树立种植中药材,又不唯中药材,以方便群众为目的,适当种植瓜果、蔬菜,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山地、林地种中药材,提高经济效益。针对山地、林地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通过中药材种植,采取“粗放式”管理,突出长期效益,提高经济价值。大片田地专业化种植,避免管理不善低效益。并以此形成中药材的全方位种植格局,既形成“幸福美丽”新村发展的新局势,又深刻诠释产业支撑的新内涵。

四、实施村村创办一所“农民培训学校”,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一是集中培训干部,锤炼基层师资。采用“送出去、请回来”的方式,培训本乡所有帮扶干部,培训干部50余场次。让干部达到人人懂政策、个个会宣讲的目的。同时,利用乡村干部职工会议,及时宣讲相关的新政策和新要求。

二是用活宣传平台,宣讲大政方针。为了发动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今年以来,青浴乡借助每个村上的“村村响”工程开办“农民培训学校”,宣讲党的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凝心聚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同时,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新媒体方式,传递相关的惠民、扶贫政策信息。

三是创新宣讲形式,做好针对宣讲。“农民培训学校”由第一书记、支部书记、联村干部等围绕中央、省、市、县的重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面向群众开展“传送式”宣讲,面对面解疑答惑,心贴心聊家常话发展,并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原汁原味的讲解政策精神。针对精准扶贫、“一本帐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以及群众关注的脱贫攻坚中土地流转等热点内容,结合丰富的案例做生动、细致的“问答式”宣讲和咨询,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全乡其它非贫困村也建立了“农民培训学校”宣讲小分队,一批扎根基层的宣讲“名嘴”、“能人”也被充实到了宣讲队伍当中来,初步形成了“乡上建队伍,部门组成员,村社忙收听”的三级宣讲格局。并采取“理论+文艺+互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创作三句半、小品、快板等作品,在全乡掀起学习脱贫攻坚政策的新高潮。

四是丰富宣讲载体,确保宣传全覆盖。全乡还探索配套开办“网上农民培训中心”“掌上农民培训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微信群”,推动农民培训延伸入户、覆盖到人。各“农民培训学校”在抓好道德法治、基层治理、文明新风、感恩教育等公共科目培训基础上,因地制宜设置培训专题。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对外出务工、居住分散、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采取远程教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办法,提高群众参学率,解决群众思想认识上这一核心问题。

五、实施户户建一张扶贫政策“明白卡”,变被动接受为奋发争先

一是帮扶规划上墙。每个村制定好整村脱贫规划,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充分讨论,并且广泛征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及时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在本村阵地上墙公开,让全村百姓知晓率达到100%。同时,每户贫困户制定好家庭脱贫规划,形成一张精准贫困户发展规划明白卡,发放到手并户户上墙。

二是惠民政策进门。帮扶干部利用上门帮扶的时机,将政策宣讲送进贫困户,印发相关的资料,并登记发放日期。形成宣讲到位、发放到位、登记到位“三到位”工作机制。让百姓对脱贫政策了然于心。目前,全乡已送达易地扶贫搬迁、18个专项扶贫方案等政策等13000余分宣传资料。

三是自我发展入脑。在“明白卡”建立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强化贫困户“发展主体”意识,明确指出什么是帮扶干部做的,什么是贫困户自己做的。形成自我发展的主观意识,逐步摆脱“被动受惠”的思想观念,有效防止了“等”、“靠”、“要”的思想,达到了“扶贫”、“扶智”双丰收的效果。

六、实施人人建一套容错免责机制,变被动落实为主动作为

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乡镇这一级不好抓、抓不深,抓不透,缺乏具体可操作层面,青浴乡按照“脱贫攻坚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的总体要求和唯此唯大在兹念兹的战略定位,在全乡范围内探索建立脱贫攻坚干部容错免责机制,容该容之错,免该免之责。

一是建立代表研讨制度。凡是村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集本村的村民代表大会进行研讨,形成方案,经大家一致同意,签字确认之后方可实施,避免村干部实施项目不科学、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是建立请示审批制度。每个村脱贫攻坚项目实施,必须经过乡党委、政府审批同意方可实施,借助乡镇党委、政府把关,避免走弯路、耗资源。

三是建立创新奖励机制。在政策宏观的引领之下,要突出因地制宜,创新落实的新导向。因此,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点子、增效益的干部实行专项奖励的办法。采取实绩展现、干部评分、百姓认同、领导确认的程序和方式,评定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创新思路和作为。形成谁主策谁领奖、谁主力谁受益的奖励机制。

四是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乡党委集体反复研究后出文,明确对村、乡级单位或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履职担当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轻微违纪,本应给予问责追究或党政纪处分,但按照“三个区分开来”方针,具备责任豁免条件的,对其从轻、减轻甚至免予问责或处分。该机制主要适用于全乡党员干部,乡级相关单位在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推进改革创新等5类重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轻微违纪,但属于不可抗力导致,或者同时符合以下7项条件的,可免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符合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经过集体民主决策并有书证;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单位牟取私利;不属于重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或者没有造成其他严重损失、恶劣影响;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有利于改革创新和发展大局。该机制还规定,全乡单位和个人因工作出现失误受到追责时,认为符合免责条件的,可以申请容错免责;同时规定,乡纪委在追责过程中,发现问责对象具备容错免责条件的,应主动启动容错免责程序。

当前,青浴全乡脱贫攻坚正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精神扶贫应与物质扶贫互为支撑,群众积极性和干部积极性都应充分调动挖掘,让贫困干群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作者系青浴乡党委书记、青浴乡党委副书记)

扫码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