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诺水河管理处,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巴中)管理局,县工业园、高明新区管委会,县级各部门,中央、省、市驻通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4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8〕60号)精神,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和“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县域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促进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能,推动全县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布局。
(二)主要目标。到2022年,全县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显着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显着增强,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平均水平达到1.2%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三)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按照全省、全市区域产业布局,聚焦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医疗健康、森林康养、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支柱优势产业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具有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坚持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支撑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围绕“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农业,逐步打响“通字号”招牌。开展通江银耳(食用菌)、茶叶、生态养殖、中药材、空山马铃薯、核桃、青花椒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示范,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示范创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休闲康养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创意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按照《四川巴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要求,高水平建设通江健康精品加工展示园以及通江银耳、青峪猪集聚示范区。
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全县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鼓励企业积极与县域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县域流动、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特色创新产品、形成多套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大力争取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示范。
(四)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
大力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建立建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梯次培育、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与川东北经济区、成渝西、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科技创新与经贸合作。
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积极招引县域外着名院校、科研院所对我县企业发展的科技支持,进一步探索并推广校地、院地、校企、院企合作机制和经验;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促进县域内企业以多种方式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县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探索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巴中市电商学院,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服务县域经济长效机制。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金融租赁、科技风险投资、科技债券融资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科技金融板挂牌、融资、交易。探索采取科技创新券等科技经费后补助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五)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创建一批创新型乡(镇)和园区。实施创新型乡(镇)创建活动,立足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运行机制新的经济发达镇、特色小镇、专业小镇、创业小镇、技术创新专业镇。以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能力、知识产出、创新绩效为评价指标,创建一批带动示范能力强的创新型园区。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建设一批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发展一批创新创业集聚区。
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建设1个以上行业性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3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鼓励乡镇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机构。
(六)强化科技惠民利民。
强化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畜禽粪污处理、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集成转化应用,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进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加强气象、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提升科技惠民便民效益。围绕重大疾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的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问题,加强疾病防治技术在乡村的普及推广。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和互联网应用,加强县乡村三级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技化水平。推进集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改善。
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加强部门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企业职工、农民等开展科学素质、技术技能普及培训,培养适合基层工作需求的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农村科普活动,组织举办“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建立送科技下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加大与省科技馆的合作力度,提高县域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
(七)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行动。
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科技需求,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转化一批作物优质丰产栽培、畜禽健康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壮大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挖掘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壮大生态、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
开展创新创业扶贫。探索建立“企业+专合组织+科技+基地+农户”等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和新型主体带动脱贫攻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健全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四大服务功能,实现县域全覆盖。组织科技专家开展科技服务,帮扶贫困户脱贫。动员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对口帮扶,带动全县贫困户脱贫奔康。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业技术转化推广机制,推进精准脱贫。
(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强化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建立梯次培养县域创新型人才队伍机制。发挥企业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良好环境。建好农村工作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扶持草根能人、乡土人才、新乡贤在农村创业发展。
加强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建立人才刚性及柔性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带着项目、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县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到县域创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设科技人才公寓,从编制管理、人事管理、户籍管理、人才选聘、薪酬制度等方面改进人才引进政策,引导急需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到县域创新创业。
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加快落实《巴中市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若干政策》,鼓励科技人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科技服务等多种方式取得收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开展“科技副乡(镇)长”试点,提升县域创新管理服务能力。
三、组织保障
(九)加强组织领导。县教科体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全县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实施,加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督促、指导和服务,履行好科技综合管理协调、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组织科技试点示范等工作职能。各乡(镇)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体系。
(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并落实县本级R&D投入目标,逐步增大县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力度,到2022年,达到全省科技投入平均水平。建立科技金融对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县域创新,形成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聚力支持县域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十一)抓好政策落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已出台的有关创新驱动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推动创新政策进乡镇、进企业、进乡村。加大普惠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法规政策,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十二)开展监测评估。落实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立创新能力监测制度。加强对县域内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监测。各乡镇、部门及时总结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典型、新模式、新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示范推广,形成全社会支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浓厚氛围。
通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13日